成语出处:《三十六计》第一计:备周则意息,常用则不疑。阴在阳之内,不在阳之对。太阳,太阴。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“瞒天过海”。
瞒天过海成语解释
瞒天过海( 拼音:mán tiān guò hǎi )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汉语成语,最早出自《三十六记》。
“瞒天过海”原意是指用各种巧妙的伪装,混淆皇帝的视听,瞒骗他上船,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跟随大队人马安全顺利地渡过大海;引申意为故意一而再、再而三地用伪装的手段迷惑、欺骗对方,使对方放松戒备,然后突然行动,从而达到取胜的目的;该成语一般在句子当中充当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多含贬义。
成语寓意:此计的关键在于“瞒”,若“瞒”成功,则胜券在握、万事亨通;若“瞒”失败,则事倍功半、弄巧成拙。 “瞒”的方式可以分为四种:一是隐迹潜踪,即把我方的踪迹隐藏起来,使对方无法判断我方行动的方向和位置,然后我方便可以自由灵活地行动;二是转移视听,即把对方的注意力转移到公开的行动上来,而使其忽略在这种公开行动中隐藏着的不公开行动;三是示假隐真,即向对方显示一定的假象,而把真的行动或意图掩护、隐蔽起来;四是阳奉阴违,即表面上服从对方以骗得信任,暗中另自行事来实现自己真正的意图。总而言之, “瞒”是“过海”的前提和手段,也是整个计策的核心和关键。如果对方向我方实施“瞒天过海”之计,我方也要从“瞒”字入手采取对策。俗话说:“若想人不知, 除非己莫为。”要善于抓住对方做事时露出的蛛丝马迹,顺藤摸瓜发现对方的真实意图。当然,最好是把对方置于我方严密的监视和控制下,及时发现对方的动向,特别是对方在策略行为方面的变化,然后进行全面的信息反馈,作出准确的判断。
网友评论